周济元,生于1936年10月,江苏武进人,汉族,1960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留校任教;1962年11月-1963年12月在著名科学家李四光教授、院士主办的第一期地质部地质力学进修班学习,任党支部书记及付班长;1964年1月-1965年5月,第二期地质部地质力学进修班主持教学工作兼任辅导教师;1965年5月-1991年8月,在成都地质学院任讲师、付教授、教授,教研室主任、系主任、第一付院长兼深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地质教育》主编;1991年8月至今,任地质矿产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付所长、所长,科技委主任,《火山地质与矿产》编委会主任、主编,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非金属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国家级科技成果评审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一、二、三届理事;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一、二、三、四、五届理事,四、五届付主任委员;四川省地震学会付理事长、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四川省地质继续工程教育协会付理事长,四川省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地质矿产部地质力学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付主任,全国地质力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江苏省地质学会付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江苏省人大代表,《地质力学学报》编委会委员,中国未来研究会未来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中国未来研究会《发现》杂志社付理事长、特约记者,《当代中国人才库》、《中国西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精选》名誉主编,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院西南分院特约研究员,中国凹凸棒石粘土网高级顾问。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周济元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地质构造—区域成矿学家、教育家。从事地质教育和科研工作40多年,承担国家和部省级科技攻关或重点项目23项,在构造地质-大地构造学、地质力学、区域成矿和矿田构造学、构造动力成岩成矿学、成矿预测、地震地质、深部地质和工程地质等教学、研究,以及非金属矿研究、开发和新产品研制,获得大量具有国际领先、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开发成果,获重大科技成果或进步奖:国家二委一部1项,省部一等2项、二等2项、三等2项,省科学大会奖1项,其他20余项。优秀论文奖:全国一、特等20余项,省6项,收录于《中国科学技术文库》、《世界科学技术文库》等4篇;撰写专著8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特别在地质力学、区域成矿学和矿田构造学、构造动力成岩成矿及成矿预测,以及非金属矿研究开发、新产品研制方面成绩卓著。
60年代初,他研究地质力学,撰写了《结构面力学性质鉴定方法》,提出了新的结构面力学性质分类方案和系统鉴定方法,颇受全国地质工作者欢迎,对推动地质力学发展及应用起重大作用。70年代初,他主持地质部重点攻关项目:《四川省构造体系与内生矿产分布规律》研究,首次全面深入划分了四川省构造体系,用他创导的构造动力驱动岩浆、矿液运移理论总结内生金属矿产分布规律 ,提出各矿种预测区,编制《四川省构造体系图》、《四川省金矿分布规律及预测图》和《四川省钒钛磁铁矿分布规律及预测图》等12张系列图件,在全国颇有影响,获四川省科技大会奖;之后,在其所划预测区找到了大型钒钛磁铁矿,特大型金矿等。70年代末,应浙江建德铜矿之邀,评价该矿潜力,决定矿山是否搬迁的命运。他领导一批本科生和研究生,创造性地提出构造动力驱动矿液运移理论,追索矿液运移途径和矿质淀积场所,进行成矿预测;经采掘,在原采区南西50米处找到了大而富的铜矿体,铜储量为原采矿石的2倍多。把一个濒临关闭的千人矿山寿命延长了20多年,企业也从此扭亏为盈、迅速发展。
1983年,他发表《浙江建德铜矿床特征及矿液运液理论研究》;1986年,《构造动力驱动矿液运移理论及成矿预测》一文在国际地质力学学术讨论会宣读,获得与会者热烈赞偿。1987年,全国第三届矿田矿床构造学术讨论会宣读《构造动力成矿的能量理论及成矿预测》,受到与会者热烈关注,被大会作为成矿新理论和找矿新突破,列入会议总结的主要成果。80年代中期,他与他人一起组织的地质矿产部科技攻关项目:《四川松潘东北寨金矿床地球化学及成矿物质来源》研究,他在构造动力驱动矿液运移理论基础上,首次系统提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构造动力成矿理论,详细阐述了构造动力成矿理论的概念、基本特征、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机制及研究方法等,对同类型矿产的找矿有重要理论指导,对拓展400吨以上金储量的川陕甘金三角、国家又一黄金生产基地的形成具有重要实际意义,获得了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Tectonic stress,element activation,migration and mineralization—theory and its significance to researhes 》、《On the mineralization controlled by tectonic firce》分别在1989、1992年28、29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宣读和展示,受到与会者好评,后者被特约在日本《Resource Geology》发表。1986至2000年,他先后主持了国家三0五科技攻关项目:《东天山火山岩及其含矿性》、《东天山东段重要靶区综合评价》、《库鲁克塔格-星星峡隆起带金、银、铜成矿条件研究及找矿靶区定位预测》和《新疆可可托海-阿克塞综合地球物理测深剖面》地质区带等四个课题研究 ,不仅在火山-次火山岩、地层古生物、大地构造、深部地质等基础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编制了新疆第一幅1:50万《库鲁克塔格-星星峡隆起带金、银、铜矿分布规律及成矿预测图》,而且在区域成矿、构造动力成矿成岩理论、靶区评价和优选,用他创导的多元综合数字化信息成矿预测方法进行区域、矿田和矿区深部成矿预测,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要成果。《康古尔塔格-黄山区域构造-岩浆-成矿模式及成矿预测》一文是其成果之一,发表至今,获不同全国性会议优秀论文奖:一等6项、特等5项,并收录于《中国科技发展精典文库》等。该文思路在80年代末形成,确定赤湖及其以西地区为寻找大型斑岩型铜-钼矿床预测区;90年代初发展,进一步指出“在康古尔塔格-黄山俯冲对接带两侧寻找花岗质斑岩及其伴生铜钼矿床,其潜力更大”。1994年新疆第一地质大队在该区开始区测,后发现土屋铜矿点,1998年发现铜矿体,2001年估算土屋铜储量达700多万吨,达特大型。不仅验证了他战略性和战术性斑岩铜矿的成矿预测,还证实了他提出的该带洋中脊、对称花岗斑岩带的存在和板块双向俯冲机制。1992年,用构造动力成矿理论总结玉西银矿成矿特征基础上,在同一矿带东段的铅炉子北找到了新的银矿体;1997年,在红十井、白石滩、盐滩和玉西等金、金铜、银矿区深部成矿预测,找到了新的金、银、金铜矿体,增加金、银储量各10余吨,铜储量数万吨。90年代至今,他从事非金属矿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主持5项省级科技攻关、高新技术项目、开发10余项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已投产6项,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凹凸棒石粘土应用现状和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一文在《非金属矿》(2002,25(2):5-7)发表后,收到不同全国性会议优秀论文奖:一、特等奖各 6次,均邀到会报告,获与会者赞誉。论文被收入《中国现代精英文库》、《中国管理科学理论文库》和《中国领导干部理论文集》等;有效地推动、指导凹凸棒石粘土有序开发,促进凹土龙头产业形成和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80年代初,因有关部门预报四川西昌将发生8级地震,消息传出,社会一片混乱。他见此状,立即组织省内地震、地质专家汇诊。他依据1965年对该区地震地质研究和近期地震活动趋势,在会上作出:“3年内西昌不会发生地震”的结论,并写进会议纪要。四川省委、省政府立即将《纪要》散发各州县区乡张贴、宣传,稳定了局势、恢复了正常社会秩序。3年后,他主持的四川省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被省科协评为先进集体,他个人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7年,为纪念红军长征伟大壮举,中央决定在四川松潘川祖寺修建《红军长征纪念总碑》,碑址选在泯江地震断裂带上、并已动工兴建,正在该地金矿地质研究的他问讯即向四川省委书记写信,说明原选地址不当,应改选现在地址的建议。省委省政府和成都军区立即派人赴现场调查,采纳了他的建议。《总碑》建成10多年,碑址稳定,太阳照在碑顶金黄色五角星上,金光四射,连建筑专家也惊呼,真是一座“金碑”,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得到中央军委、四川省委省政府和成都军区表扬。90年代初,他调南京工作,江苏省开展江、海堤防建设,他闻讯连夜赶写建议,据长江和沿海洪涝引起决堤的调查,提出应在堤基调查研究基础上,针对不同堤基性质、采用不同修建和加固方案,被有关部门采纳,并取得实效,得到江苏省政府奖励和表彰。
他在成都理工大学创办了地质力学专业;至现在,他培养了一批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生,已成为我国地质和有关部门研究、教学、生产和管理的骨干,有的已成为学术带头人和重要管理部门负责人。他的简历和事迹收录于英、美等《国际名人录》和《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中国世纪专家传略》、《中国专家学者辞典》、《中华人物大辞典》、《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改革撷英》、《中华成功人才大辞典》、《中华英才大典》、《中华优秀人物大典》、《光辉岁月》中华儿女荣誉档案、《辉煌成就·世纪曙光》和《建国五十五周年优秀成就博览》(大型人物集)等10余部。